拉黑亲戚、删除父母、退出家族群……当一些年轻人开始“断亲”

拉黑亲戚、删除父母、退出家族群……当一些年轻人开始“断亲”

如何处理亲缘关系,每代人有每代人的答案。当代,一些年轻人给出的新答案,在父辈们看来,可能有点太过“大逆不道”——断亲。

断亲大抵可以分为两种情况。程度较浅的,是切断和亲戚们的互动,逢年过节也不再主动维系和三大姑八大姨的联系,“走亲戚”已经从天经地义的社交礼节变成这些年轻人眼中的陋习陋俗。还有一种,则是和自己的原生家庭切割:鱼儿快快游,四面八方是自由。他们正这样奔向自己目标的远方。

亲情中的“溺水者”:他们把断亲当作救命稻草

数据显示,断亲也并不是一些年轻人赌气式的幻想,而是实实在在的社会现实。南京大学的胡小武博士早在2022年10月的一篇研究报告《青年断亲:何以发生?何去何从?》中,就对断亲现象进行了调研。报告显示, 40~50岁的被调查者,66.67%的人与亲戚“经常联系”;50岁以上的被调查者,有50%的人与亲戚“经常联系”。而与此相对的是,18岁以下的被调查者“基本不怎么与亲戚联系”;18~30岁的“90后”年轻人大多数人只是“偶尔与亲戚有联系”。

拉黑亲戚、删除父母、退出家族群……当一些年轻人开始“断亲”

图源:胡小武博士调查图表

网友Atman在豆瓣“不想回家/不想过节联盟”小组发了一篇名为《决定和老家“断亲” 》的帖子。57岁的母亲将要退休,搬来了Atman所在的城市,但是和母亲一起来的还有不一样的生活习惯、让Atman给她买套房子养老的要求,和背后亲戚的议论。

展开全文

“就因为没结婚,上了大学,没让他们‘享福’”,所以老家亲戚们几乎都以为Atman对母亲很差。更让她伤心的是,母亲也没有辩解。

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是母亲要把唯一的一辆车送给老家的表哥。这让Atman意识到,老家的亲戚其实是利用母亲想要“被需要“的情感需求,光明正大地趴在她身上吸血。“老家那些亲戚,都只会听我父母的言语,话里话外说我不孝顺,但他们腆着脸用我妈钱的时候,为什么没有人说我妈辛苦?”Atman想不明白,思考这个问题也让她愤怒。

“我会赚很多很多钱,我会远离老家那个毒瘤之地”是Atman得到的最终结论,这也是她给自己的期许。

拉黑亲戚、删除父母、退出家族群……当一些年轻人开始“断亲”

像Atman这样的人不在少数,“不想回家/不想过节联盟”小组里的几乎每个帖子,都在陈述着自己和老家亲戚相处时的困惑。这个小组创建于2022年,在小组简介那里留着一句slogan:拒绝过不快乐的节,回不舒适的家。往日里,“回家”似乎是个不需要质疑的过节选择,“家”也总是和“港湾”这样的意象相连。但这里的人开始思考:当家变得不舒适不快乐的时候,它还是不可割舍的吗?

而小怪选择“断亲”的经历则更加痛苦。她在31岁那年遭遇了人生的巨变,从而对亲情彻底失望。

当时小怪在苏州一家互联网公司工作,突然被辞退。离职前,领导请她喝了散伙酒。第二天早上,她晕了过去,被诊断为脑梗中风。如果恶化,可能随时会瘫痪。她躺在床上,连上厕所都不能自理。

没有工作,也失去了行动能力,还要每个月去医院复查拿药,需要一大笔钱。小怪之一时间想到的是向姑姑求救。小怪的父母早早离了婚,父亲把她留在奶奶家,姑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扮演起了她的监护人的角色。但是姑姑的答复却让小怪冷了心:因为小怪父母健在,所以她不方便承担。

小怪思考后,艰难地向父亲开了口,问他能不能在每个月借自己两三千块钱养病,等上班后再还给他,父亲拒绝了。她又给妈妈打 *** ,但“她从头到尾没有出现。”

小怪最后是向大学时的闺蜜借了这笔钱,撑了过去。在这之后,小怪拿起手机,把 3个堂哥,1个堂姐,姑姑,以及爸妈的联系方式都丢进了黑名单。

用小怪的话说,她断亲的原因是“发现没有人能托住她。只有不对亲情有期待,才能不再痛苦。”

拉黑亲戚、删除父母、退出家族群……当一些年轻人开始“断亲”

事实上,像小怪这样和原生家庭切割的人正在变得越来越多,断亲范围也从不常联系的亲戚变成了父母。

B站UP主“陈年起司”在去年母亲节的时候发布了一条名为“今天母亲节,发现我妈拉黑了我”的视频,获得了300多万的播放量。“陈年起司”被拉黑的原因是,在她被弟弟殴打过之后选择不原谅,并且坚决不愿意让弟弟来参加自己的婚礼。而在她被拉黑之前两天,她还在给妈妈买母亲节礼物。

拉黑亲戚、删除父母、退出家族群……当一些年轻人开始“断亲”

图源:“陈年起司”所发布视频截图

如果说“陈年起司”经历的是被动断亲,那么越来越多女儿们也逐渐发现了自己不被爱的真相,从而选择了主动断亲。

在“平凡女性生存手册”小组里,一个ID为“春海月潮”的网友讲述着她一年以来的断亲经历:一年前她鼓起勇气往家族群里发了长文,控诉二十多年来父母对的虐待给自己带来的痛苦,但得到的结果却是被父亲踢出了家族群。

和“陈年起司”不同,“春海月潮”选择由自己来主动拉黑父母。在那之后,她还时不时能收到来自母亲的一些短信,内容包括劝她回家,向她道歉,但在“春海月潮”眼里这只是一种“慈母表演”,因为即使在这种情况下,来自母亲的信息里依然充斥着对她的抱怨,例如“不知道为什么触动了你那根敏感脆弱的神经”这类表述。这无疑是对她的再一次伤害。

不幸福的家庭对他们来说就像是连续不断的暴雨,带来的是心灵的溺水,而断亲就像是溺水之人的救命稻草。断亲之后,他们靠着朋友的支持呼吸到了新鲜空气:小怪养病期间是闺蜜资助了她,而“春海月潮”在断亲之后也收到了大量来自朋友的精神支撑。他们离开了出生时固有的“亲人”,靠自己用力地建立起新的“血缘”。

断亲背后,他们 “逃避”的究竟是什么?

在中国传统社会中,交通和信息相对闭塞,人们生活在相对有限的空间中,每个家庭需要相互帮衬。这种背景下,亲戚关系显得更加重要,大家都会为了提升扩大家族的生存和发展能力,去维护小家庭的亲缘关系。所以远亲胜过近邻,想方设法维护亲戚关系是一种“生存智慧”。

拉黑亲戚、删除父母、退出家族群……当一些年轻人开始“断亲”

图源:《闯关东》剧照

然而,中国传统生活中的“亲不过三代”逐渐走向了“亲不过二代”。

社会不断朝着现代化、开放化、高流动性发展,互联网的普及给了人们走的更远的“底气”,中国人的社会资本 *** 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。毕业后,工作、结婚、生子……生活像一下子按下快进键,忙碌又紧张。同学,朋友,同事渐渐占据了生活的大部,在快节奏的生活下,人们开始疏于与亲戚来往。这些疏离,有来自血缘代际间的稀释,更多的是时间和空间的隔离。

除了这些客观原因之外,“躲不掉的老式关心”也是一些人选择“断亲”在精神层面的原因。

“不想回家/不想过节联盟”小组里的断亲经历大部分都指向了“观念不和”这一个共同点。他们讨厌一切“团圆”的节日,“说好听点是过节,说难听点就是渡劫”。有人吐槽道,每逢过节回家,如果是未婚,没有边界感的亲戚就催婚,已婚亲戚就催生,等有了孩子亲戚又催着“鸡娃”……小辈的生活成了长辈们最喜欢的谈资。而亲戚之间的打探和比较、长辈们“为你好”的盘问给年轻人带来的是更强的 “同辈压力”、更深的焦虑。

拉黑亲戚、删除父母、退出家族群……当一些年轻人开始“断亲”

而且,在竞争压力与生存压力并存的当下,年轻人常常连自己的小家庭都顾不过来,很难有时间和精力再去与七大姑八大姨们“周旋”。当传统的走亲戚,聊家常成为一种负担,一些年轻人自然而然将这些亲戚纳入“没必要往来”的行列。既无法给个人带来正向的情感反馈,又会让我们陷入“内耗”循环,不如舍弃:“我一个人就能活的很好,为什么要被束缚在亲戚关系中?”

拉黑亲戚、删除父母、退出家族群……当一些年轻人开始“断亲”

图源:《爱的二八定律》剧照

再有,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意识到家庭并不能为自己兜底了。尤其是有弟弟的姐姐们,她们觉得自己越来越像家庭中的“工具人”,在无数次失望之后,她们决定不再向原生家庭“索爱”,而是努力经济独立、去构筑自己的核心。

而相较于一年见一次,甚至几年见一次的亲戚,人们更愿意去互联网上寻找有共同社交目的的“搭子”。“社交搭子”对个体而言更加精准且无负担,甚至人们可以从搭子那得到从亲戚中得不到的支持。维系“搭子”的成本似乎比维系亲情的成本更低。

因此,"断亲"现象实则映射了现代人在社交领域中主动意识的觉醒,是个体基于自我选择与理解,对人际关系进行的重构与优化。

一面“断亲”,一面“认亲”

对年轻一代而言,亲情是否已逐渐不再是“必需品”?答案其实并不尽然。

有些人在现实生活中“切断”亲情的纽带,却开始顺着网线“挑选爸妈”,转身拥抱 *** 世界中的电子亲情。

数字复活女儿后 他被近千个遭遇重男轻女的粉丝当“电子父亲”

“爹,你闺女嫁不出去了。”在名为“家有儿女”的群聊里,一位“电子女儿”这样倾诉着自己的苦恼。随后,一条安慰的消息很快弹了出来:“爹养你一辈子。”尽管以父女相称,但打出这行字的人并不是她的亲生父亲,而是被粉丝们亲昵地唤作“冬爸”“爹”的冬哥。

作为一名失独父亲,冬哥在女儿雨婷意外离世半年后,尝试在短视频平台用影像“数字复活”女儿的成长历程,被称为“现实版《寻梦环游记》”;如今的他,还在社群里扮演着近千个遭遇重男轻女的粉丝的“电子父亲”。

拉黑亲戚、删除父母、退出家族群……当一些年轻人开始“断亲”

嘘寒问暖、分享生活、倾诉烦恼……刷屏的群消息背后,大多是受到家庭重男轻女对待的女孩,想要透过屏幕乞求一份父爱。面对现实中父亲的缺位,冬哥和雨婷的故事,为“电子女儿”们勾勒出理想父女关系的模样。

前段时间爆火的“电子父母”老潘夫妇,则在视频中以更具代入感的之一视角,满足着粉丝对完美家庭关系的幻想。镜头前,“爸爸妈妈”带着满面笑容接你放学,热情地领你逛超市、游乐场;屏幕后,一个个没有被好好爱过的孩子,将自己对理想化亲情的想象投射在一方荧幕之上——尊重,包容,安全感,无条件的爱与支持,都是评论区里高频出现的关键词。

拉黑亲戚、删除父母、退出家族群……当一些年轻人开始“断亲”

图源: “电子儿女”的评论截图

正如雪莉·特克尔在《群体性孤独》里所言,现代人时常感到孤独和焦虑,却又害怕被亲密关系所束缚,数字化的生存方式,恰恰为人们制造了一种有人陪伴却无需付出的“幻觉”。

“他们每次叫我女儿的那一刻,总会不自觉把自己代入进去,好像真的变成了能得到父母疼爱的人。”一名“电子女儿”说,即便知道这只是一场“一厢情愿”的剧情,她还是愿意义无反顾地去相信,哪怕只在视频播放的短短一分钟里:“这段关系是真的还是假的,其实没有那么重要,毕竟有总比没有好吧。”

与现实亲情相比,用“代偿”来形容电子亲情模拟的亲缘关系,或许比“代替”更为贴切。大多时候,人们只是把电子父母当作一种生活的“镇痛剂”,从缺乏亲情滋养的现实中短暂逃离,安放自己渴望被理解、被关爱的情感寄托,待伤痕愈合后继续面对生活。

这恰恰说明了,亲情作为生而为人的基本情感需求,其存在的价值不仅从来没有衰减过,反而在高度原子化的社会中愈发凸显。从断亲到认亲,背后都透露出人们对一种良性健康深度关系的渴望。

而让年轻人反感的,也从来都不是亲情本身,而是那些打着亲情旗号的陈旧人情负担,和以“为你好”之名、行道德绑架之实的“扫兴式教育”。

无论是断亲也好,认亲也罢,本质上都是年轻人通过自己愿意接纳的方式,重新建构一种新型的、良性的亲缘关系,从而找到那个与亲情和谐相处的自恰平衡点。

拉黑亲戚、删除父母、退出家族群……当一些年轻人开始“断亲”

因此,或许可以用更加平和包容的态度理解他们的选择。不必把断亲和认亲视作对亲缘关系的威胁,换个角度看,它们也可以是年轻人在对抗之外找寻新解法的一种探索。

风筝飞的再远,总有一根细线系挂心间;孤舟漂得再久,也会向往回到港湾的那天。无论时代如何变迁,我们的情感需求永远需要地方安放,亲情存在的根基也不会消散。即便短暂“出走”,也终会在未来的某个人生阶段以新的面貌与我们重逢。

当人们无法从更宏大的世界得到安全感时,或许会“寻求一种更加确定的,以家庭或血液为纽带的安全感”。一如胡小武教授所说,血缘是最淳朴的连接,“这也是当代人的一种乡愁”。

参考资料:

[1] 中国青年报,《夜思 | “断亲”背后,年轻人反感的究竟是什么?》,2024.2.7

[2] 澎湃新闻,《宁愿找搭子也不走亲戚?学者谈“断亲”:主动社交意识的觉醒》,2024.2.17

[3] 唐晓阳. 国际债券超发与发展中国家新一轮债务危机[J]. 海外投资与出口信贷, 2023, (03): 3-6+43.

[4]胡小武,韩天泽.青年“断亲”:何以发生?何去何从?[J].中国青年研究,2022,(05):37-43.DOI:10.19633/j.cnki.11-2579/d.2022.0063.

出处:老米哥

网址:http://www.jzywhz.com/post/1094.html

您的支持是对博主最大的鼓励,感谢您的认真阅读。欢迎转载,但请保留该声明

评论

访客

Powered ByZ-Blog. 传奇sf. Copyright 2024-2028
本站是一个专业的热血传奇及传奇手游攻略网站!支持官方及正版授权传奇sf游戏!

您的支持是对博主最大的鼓励,感谢您的认真阅读。欢迎转载,但请保留该声明